在线客服

ezrahall@timotai.org

如何活得富足(一)?

提摩太前書六章十七節至十九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2.11.27

引言

 

我從小在一個並不富有的家庭長大,父親是一個勞工,一份收入供養全家,我們一家九口住在一個 750 平方呎的公寓,像大多數人一樣,我從小就希望長大之後變得富有,不是富豪的富有,不是擁有私人飛機的富有,只是希望有足夠的財富,讓我可以在我想做的時候做我想做的事,而不需要為花多少錢而擔心。

 

現在我工作了四十多年,我第一份全職傳道的收入,每一個月 1200美元,並不多,但過去四十年,我生活的基本需要,吃喝衣住都充足有餘,兩個孩子長大成人,一無所缺,我從來都沒有感到我是富有的人,但我也不覺得我是一個窮人。

 

今天我們的經文,提摩太前書6章17至第19節,說:

 

提前6:17 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 18 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 19 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17)

 

當保羅吩咐在以弗所牧養教會的提摩太,要教導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要甘心施捨,樂於供給人的時候,我並不認為保羅的話是對我說的。因為我並不富有,雖然我也不窮困,我卻不是富有,這段經文不是對我說的。

 

可能你也有這樣的想法,對那些今世富有的人之吩咐,不是給我的,與我無關,我並不富有,富有的人不是我,富人另外有人,我不富有,我來美國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我現在有的也不多,我並不富有,我沒有能力去施捨,不能供給人。

 

但若我告訴你,如果你每年的收入超過 45,000 50,000 美元,你就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 1% 的人,你相信嗎?你的收入每年超過 45,000 50,000 美元,你就是世上富有的人,你相信嗎?今天世上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世上財富的一半以上,這兩個數字是 2021 年的數字,我查核了很多次,確認這是準確的數字。

想像一下,住在印度尼西亞的一個家庭,一家四口,每月收入 US$1,000,他們已經是屬於全球的中產階級。

 

今天如果你早上打開衣櫃,你可以選擇穿什麼衣服,配什麼顏色的鞋子,打那一條領帶上班,你是富有的人;如果你擁有一雙走路的鞋,一雙跑步的鞋,一雙籃球鞋,好幾雙上班的鞋,一雙參加宴會的鞋,你是富有的人。如果你換車,把一輛功能完全良好的車,去換另一輛更新的車的時候,你富有的人。如果你能夠選擇下一次全家去什麼地方玩,根據世界水平,你是一個富有的人。

 

今天手機訊號不好,這是富有的人之問題。Amazon 沒有你衣服的 size,這是富有人的問題,你的電腦與你的手機不能聯上,網絡速度太慢,飛機誤點,這些都是富有的人的問題。你感覺有罪疚感?這並不是我的目的,因為罪疚感並不帶來正面的行為,但這些都是事實。今天如果你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滿足之外,還有剩餘的物資財產,你比世界上許多的人都富有,所以根據世界水平,我是一個富足的人,你也是一個今世富足的人。

 

今天富有的人最大的問題是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富有的人,Bill GatesElon Musk, Jeff Bezos,北京首富王健林、上海首富郭廣昌,他們才是富有的人,我並不富有,也不認為自己是富有,不感覺富有,也活得不富有!

 

我認識一個人,十幾廿年前,手上已擁有1,000,000 美金,是一位的百萬富翁,但他感覺非常窮困,為了節省開支,夏天不開冷氣,把空調調到溫度85度,上廁所為了節省水費,不喜歡沖廁所,一天沖一次,百萬富翁卻不認為自己富有,活得一點也不富足。

 

富有是一個移動的浮標,不論你擁有多少的財富,你卻不感覺富足。蓋洛普民意調查,擁有多少金錢,才是有錢的人?財富的標準是什麼?一般人的答案是:若我擁有比我現在擁有的金錢雙倍以上,我才感覺我是富有的人,我現在有 50,000現金,我若擁有100,000 ,我才是富有,當我有100,000 現金存款,我認為我需要 200,000 才是富有,我擁有 1,000,000 ,我若擁有2,000,000 才是富有。

 

80年代,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八三年我進入中國的時候,家家戶戶渴望的是擁有一個冰箱,有錢的人才有冰箱,有了冰箱之後,希望有一台電視機,有錢的人才能擁有一台電視機,電視機之後,想要冷氣機,有錢人才能擁有冷氣機,有了冷氣機,買房、買車,有房子的人才是富有的人,有了一套房子之後,擁有幾套房子才是富有的人。

 

現在百萬富翁已經不再是令人感到富足,千萬富翁,十億富翁,現在中國已經有650多個十億富翁,可是現在千億以上才算真正的富豪,所以我並不富有,一點也不感到富有,是不是這樣?

 

保羅的時代,當他寫信給提摩太的時候,一般的人只有一套的衣服,身上最貴重的財產就是這一套衣服,生活若是有衣有食,基本生活得到滿足,就是富足的人,中文翻得很好,保羅的今世富足的人,是指有衣有食,就當知足,就是富足的人,而保羅吩咐這些有衣有食的人,跟隨耶穌, 要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有衣有食富足的人,因為跟隨耶穌而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

 

保羅說:「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我相信保羅的吩咐是給我們這裡的每一個人,是的,你是富足的人,我是富足的人,我可以去幫助供給有需要的人,保羅特別強調的是今世的富足,與最後一節,將來美好的根基成為對比,今世對比將來,今世的富足對比將來美好的根基,今生你有衣有食的富足,只是今世的事,今生的富足,帶不走,帶不進將來,都要成為過去,要知道如何使用今世的富足,為自己打好將來美好的根基,這才是真正懂得活得富有的人。

 

今天是慷慨樂捐系列的第一個信息,題目是如何活得富足?我並不是要告訴你買什麼股票致富,做什麼投資致富,而是從聖經教導你如何為自己以今世的富足去為將來真正的致富。

 

你可能認為牧師你又講錢了,是否又是年底教會有赤字,你要我們奉獻?是的,教會有很大的赤字,但今天這並不是講什一奉獻,捐給教會,而是講如何為將來打好美好的根基,如何生活得真正的富足,如何樂捐幫助人。

 

請注意 6 章 17 節,第一個命令,你要囑咐(instruct),是給提摩太的命令,是給牧師的吩咐,是聖經給我這作為傳道人的命令,我要囑咐今世富足的人慷慨施捨,這是我的責任,我承認過去一直以來,我都很不願意在講台講錢的事,有很多害怕,特別是在中國教會,牧師不要講錢,講錢講奉獻,就好像向人伸手要錢一樣,當我在中國舉辦父母營的時候,一群傳道人的父母最不能接受的是他們的兒女為耶穌打工,是沒有工資的,必須自己去籌款,向人要錢,這是令人丟臉的事,當這些父母看着我的時候,我感覺他們的眼神,是看着一個伸手向人要錢的神棍,我非常不喜歡這樣的感覺。

 

我不喜歡講金錢奉獻,但聖經,吩咐我一定要去講,慷慨奉獻是基督徒致富之道,我需要悔改,我要更多講金錢的奉獻,研究報告說,美國保守的教會,講金錢奉獻,慷慨樂捐,講得很少,奉獻流為一個儀式,或者是例行公事,傳奉獻袋,一般信徒其實並不懂得奉獻樂捐的真理,教會只知道叫人奉獻,很少教導為什麼奉獻,如何奉獻。

 

我為了這兩堂的信息,我特別訪問了教會中三位奉獻者,包括一位國語的會眾、一位粵語的會眾、一位英語的會眾,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教會不是要少講一點奉獻的信息,而是需要更多奉獻的教導1,他們的回應令我驚訝。

 

盧雲說:捐獻籌款其實是屬靈的事工,當我們有困難奉獻,常常不是金錢的問題,而是屬靈的問題,我們全心全意愛神,是包括在金錢上奉獻,奉獻是我們與神的關係的指標,是跟隨基督門徒訓練的一部份。

 

奉獻非常困難,樂捐並不容易,就像從吸毒的人手中把鴉片搶走,又像從孩子的手中搶走他手中的糖果一樣困難,奉獻樂意捐獻,不是人自然生命的表現,而是屬靈生命的表現,在屬靈成長之中,學習奉獻樂捐。

 

我訪問我們當中的一個家庭,他們是如何學習奉獻?他們說,他們信主的時候,一位韓國的宣教士就教導他們奉獻,幾位屬靈的姊妹,彼此守望,互相勉勵,在金錢奉獻上養成奉獻樂捐的習慣。

 

教會上有人投訴教會中有搭便車的人2,是基督徒,教會的會友,奉獻卻很少,付出很少,參與教會,是搭便車的人,聚不帶食物,或者只帶一包薯片,每周來教會打球,好幾年,卻從不奉獻。

 

我們教會有 55% 的奉獻單位,根據 2015 年的數字,他們奉獻平均少於兩千美元,是屬於隨意的捐獻3,而教會極少數的人,20% 支持教會 80% 的開支,我們對搭便車的人,很容易產生反感,甚至是敵意,或因為太多這樣的人,使你失望,你也不願意再繼續奉獻,「為什麼我要奉獻樂捐?而他們可以搭便車而一文不付?我也不願意再奉獻。」

但其實我們都是搭便車的人,或者曾經都是搭便車的人,神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我們沒有任何貢獻的時候,神的愛就向我們顯明,羅馬書五章八節,我們的神是有恩典、有憐憫、慷慨的施恩給我們,奉獻是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我們越來越像基督,我們就越喜歡奉獻,今天我們不要去敵視那些搭便車的人,而是要幫助他們成長起來,脫去舊人的自私自利,穿上新人樂捐供給人的美德。4

 

今世富足的人應該如何活得富足?如何為將來建立美好的根基?

 

保羅吩咐提摩太,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跟着是五個不定式的句子,說明今世富足的人五件事:

 

今世富足的人

A 不要自高,

B 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

C 要行善,

B’ 在好事上富足,

A’ 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

 

今天我們講第 1 點 A 與第 5 點 A’,是倒影結構最外面相對的吩咐:

 

這是正面與反面的教導,是典型保羅表達的方式,講的是同一件事,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相反地,要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下週第二講,我們繼續分享今世富足的人,要做的中間的三點。

 

一、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

 

第一、有錢的人,很容易自高,「自高」(proud)原文的意思是自視過高,看不起別人,有高高在上的驕傲,有錢人以為有錢就比別人好,我有錢因為我比你努力,我有錢,因為我比你聰明,我有錢,因為我生在富貴人家,比你好,甚至基督徒,雖然知道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寵,給你的一切,但神的恩寵也可以成為我們驕傲的原因,我有神的恩寵,你來向我學習學習成功之道,你窮困因為你不懂!

第二,金錢容易使我們產生倚靠金錢的態度,靠自己度日,認為有錢就有價值,有錢人生做有意義,金錢可以解決你一切的問題,

 

第三、金錢影響我們對人的看法。青少年的時候,朋友穿什麼樣的球鞋,長大之後,別人開的是什麼汽車,是名貴的汽車,我們必另眼相看。當你知道某某人有錢的時候,你不知不覺認為對方特別好看,特別帥,你特別關注這些人,今天若 Elon Musk 來到福遍聚會,人人都要來看一看這一位世上的首富。

 

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不要自視過高,倚靠錢財,以金錢看人。

 

二、今世富足的人,要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

 

不要自高的相反,是要甘心施捨(be generous),樂意供給人(ready to give)。甘心施捨,是形容詞,形容慷慨施捨的精神,第二句樂意供給人是副詞,形容慷慨施捨,不要自高,但要有慷慨施捨的精神,隨時準備好供給有需要的人。

 

什麼是甘心施捨(Generosity)?

 

慷慨(Generosity)是願意給予,分享一個人的時間(time)、如花時間幫助人,做義工,才幹(talents),如義診、幫助別人修車,和金錢(treasures),而不期望得到回報。

 

提前 6:17-19 主要是指金錢慷慨奉獻,準備好去供給人。

 

我認識一位弟兄,樂意慷慨助人,身上時常帶着現金,遇見有需要的人,就立時拿出現金奉獻,都好多年都是這樣。

 

在我訪問的一個奉獻者之中,他固定每月或每年將收入放進一個捐獻基金(Donor Advised Fund),專門作為捐獻的用途,當有需要的時候,就立刻從資金中奉獻,他支持的優先次序如下:第一、供應教會的需要,第二、支持一個福音機構,第三、支持許多有需要的宣教士,經濟有困難的人,第四、一年支持 30 40 間慈善機構,包括宣明會,紅十字會等等,他們夫婦不願意花錢在自己的身上,夫婦同樣樂捐助人,每年捐獻的金錢是用在自己身上的費用兩倍以上,自己每年開支七至八萬美元,而捐獻自己開支的一倍,十五萬美元,而且是每年都是這樣,退休之後十年,捐獻超過二百萬元,越樂意捐獻,越有能力捐獻,他們的見證就是這樣,愈慷慨捐獻,神就賜下更多捐獻的能力。

 

中國人受佛教的影響,都有樂善好施的傳統, 做善事,修橋補路,但目的是要積功德,讓來世活得更好,一般若有災難,願意救災救難的人,捐獻也有不少,但少有計劃的捐獻,並不是生活的一部份,現在中國的慈善捐獻, 80% 都是由企業包辦,個人捐獻佔很少的部份,企業捐獻是有目的的,為了建立品牌,為公司打造美好的名譽,也滿足政府均富的口號,捐獻的時候大都是宣傳,發新聞,揚名聲,建立品牌,可以推銷更多的產品。

 

你或許說,這有什麼的問題?能幫助窮人才是最重要,但是捐獻的動機很重要,甘心施捨,但不要自高,供給別人,不是要求回報,捐獻不是要把自己抬高,不是換取功名,或換取神的賜福,捐獻的動機很重要,也不能因為罪疚感而奉獻,「我生活那麼富裕,他生活那麼艱難,我因此感到罪疚」,不好意思而捐獻,這樣的捐獻不會長久,很快你就不給了。

 

甘心施捨,樂意供給,目的是第19節,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是的那真正的生命,這將來豐盛的生活,真正活得富足,今天從捐獻織成將來美好的根基,這是典型聖經管家的教導,作管家,我們的一切都是神的,我只是金錢的管家,金錢不屬於我的,神給我的是為了推展神的國度,是神的管家。

 

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要甘心捐獻,樂意供給人,這是基督徒真正的生活方式,為着永恒而準備。

 

如何活出富足的生命?如何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我有幾個建議:

 

第一、有計劃的奉獻,不是隨意的捐獻,計劃好要奉獻,與家人商量,與兒女討論,決定如何奉獻,將奉獻寫在時間表上,放在預算之中,放進計劃,甘心施捨,有計劃的捐獻。

 

第二,按比例奉獻,不是金額的大小,是根據收入的比例而奉獻,奉獻1%,2%, 5% 7%10%

 

第三、優先的奉獻,將初熟的果子獻上,首先奉獻,然後再有其他花費,將奉獻放在優先。

 

第四、漸進的奉獻,漸漸增加奉獻,不需要停在十分之一,可以繼續漸漸增加, 12% 15% 30% 50%,越奉獻越可以奉獻,是真實的見證,就像人的肌肉一樣,越操練越有力,越奉獻越可以奉獻。最後甘心樂意奉獻,充滿喜樂地奉獻,脫離金錢的捆綁,過着真正自由的生命,幫助人,建立神的國,這是慷慨奉獻的生命。

 

有一位長老問我,我們長輩退休的人,可以做什麼?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你們可以捐獻,不單只是奉獻給教會,更是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們是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一代,我們手中有不少的資源,空前的財富,當我們滿足生活基本的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幫助別人,今天你就可以慷慨的捐獻。

 

結論

慷慨是一世紀基督徒的標誌,他們慷慨地生活,改變了世界。幾場瘟疫席捲了當時羅馬的城市。 每一次,人們都會逃往鄉下以逃避死亡。 病人被留下等死,然而基督徒並沒有逃離。他們冒著自己的健康風險留下來,滿足那些無法幫助自己的人的需求。許多基督徒在這個過程中死去。但他們並不害怕。當他們照顧病人恢復健康時,他們的慷慨像野火一樣傳播了基督教。

 

基督徒慷慨的生活與他們周圍的異教徒形成鮮明對比。 在瘟疫下,異教祭司最先離開城鎮。他們是周圍最富有的人。基督徒甚至會照顧異教徒。由於他們的慷慨和同情心,許多人成為了基督徒。不是因為基督徒的神學,也不是因為奇蹟,而是因為他們的慷慨與愛心。

 

有一個名叫帕科繆St. Pachomius the Great 的人,他於公元 292 年出生在 Thebaic(靠近現代埃及盧克索),父母都是異教徒。據他的傳記,在 21 歲時,帕科繆在一次羅馬軍隊征兵活動中,被羅馬人捉去當兵,他和其他幾個年輕人一起被送上一艘沿著尼羅河漂流的船,並於傍晚抵達底比斯,在這裡,他第一次遇到了當地的基督徒,他們習慣於每天為應徵入伍的士兵帶來食物和慰藉。這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帕科繆發誓要在出獄後進一步調查基督教。他離開軍隊之後,皈依基督教並受洗(公元 314 年)。其後,帕科繆決心以潛修方式落實信仰生活,之後發現此種生活太不規律,於315-320年間,在埃及中部的底比斯建立基督教第一所修道院,並撰寫團修式修道生活的規則,過施捨慷慨供給人的生活。

 

這種無附加條件的慷慨大方非常強大,是基督教在一世紀極快成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你是否願意慷慨施捨樂意供給人?

I. 講章分析

神學主題概念

 

在今生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賴金錢,而要以行善為目標,慷慨施捨,在善行上累積財富,為自己積存天上永恆的產業。

 

講章目的

 

吩咐我們富有的人,不要因為有錢而自高,要慷慨樂施,供給有需要的人。

講章主題概念

 

主語:今生富足的人如何活得富足?

 

補語:不要自高,要慷慨施捨樂捐。

 

 

 

II. 講道大綱

 

題目:如何活得富足(一)?

 

經文:提摩太前書六章十七節至十九節

 

引言:圖像: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我從小就希望變得富有。

經文:提前 6:17-19

 

一、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6:17a

 

  • 「囑咐」的命令是給我們牧師和教師的

  • 囑咐「誰」?「那些今世富有的人」「哦,這不是我,我並不富有!」

  • 「在今世」富有指物質財富只是對現世的財富,錢財是帶不走的

 

二、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要甘心樂意施捨,6:17b-18

 

  • 不要自高

  • 要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

  • 樂施的行動建議

 

結論:你若甘心樂施,你可以活得很富足。

 

 

III. 預備這篇講章的困難與挑戰

釋經進路

 

保羅囑咐提摩太,在以弗所牧養教會時,要提醒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倚靠那不可靠的錢財,而要樂善好施,為永恆積累堅固的根基。這段教導清楚明白,直指要義。對富足之人,有兩個「不要」和三個「要」,以對稱的倒影結構突出了核心——「要行善」。最後,保羅更解釋了這樣行的目的:為自己積存財寶於天,得著真正的生命。

 

講道主題

 

雖然這段經文只有三節,但其中的五個重點對「如何活得富足」的教導還是太多,因此我選擇以第一個和第五個倒影結構相對的不定式吩咐為本篇講道的主題:不要自高,要樂施。

 

本講章的最大挑戰在於突破會眾內心的防線,因為許多人會認為:「這段經文與我無關,因為我並不富有。」然而,幾乎每個人都渴望富有,一生為積累財富而努力,但卻鮮少承認自己已經擁有豐足的資源。同時,慷慨施予對許多人而言是極大的挑戰,因為金錢對我們的捆綁根深蒂固,並非幾句話能輕易改變。

 

以福遍教會為例,超過55%的奉獻者每年捐獻金額不足兩千美元,這樣的比例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幾乎沒有顯著改變。這顯示出,即使教導充滿挑戰,幫助會眾正確認識經文並鼓勵行動,仍是我們的重要使命。

 

 

IV. 預備這篇講章須注意的地方

 

這篇講章的主題簡單明瞭:不要自高,要樂施,積存財寶在天上。這些都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道理。然而,挑戰在於如何讓會眾認識到,他們其實有能力供給他人,並能實踐這些教導。

 

為此,我運用了一些具體的比較數據,結合會眾奉獻的實際情況,指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我們的奉獻普遍偏少,樂捐並不是大多數人所習慣的行為。這樣的切入點並非為了讓會眾感到罪疚或羞愧,因為羞愧感並不是生命長久改變的有效動力。為了讓訊息更具啟發性,我特意訪問了三位實踐樂捐的會友,並分享他們如何成為樂捐者的真實經歷,以此鼓勵大家邁出信心的一步。

 

在應用方面,我提出了四個實際的牧者建議(pastoral advice),這些具體的行動能幫助會眾有效地實踐「不自高、要樂施」的範例(exemplification),成為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榜樣和見證。

1

David P. King, Christopher W. Munn, Brad R Fulton, and Jamie L. Goodwin, “The National Study of Congregations’ Economic Practices,” NSCEP, September 16, (2019): 21.

 

2

​​ Adam Grant, 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 (London, UK: Penguin Books, 2013), 27-60.

 

3

​​ 2015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ffering patterns. Fort Bend County’s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is $100,189 (in 2020 dollars), 2016-2020.

 

4

​​ Michael McBride, "Why Churches Need Free-Riders: Religious Capital Formation and Religious Group Surviv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 58, (2015): 77-87.

11

Posted on 2025年1月9日
135 views

You may also like

Page 4 of 4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 1.28-2.4 春节休假,祝大家新春快乐,主恩常在!🎉
This is default text for notification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