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一起来思想的经文是传道书12:5-8,5 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6 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7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 8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这里的经文接续前文的衰老,进入到死亡。“人怕高处”是第三人称复数的“他们”,即指的是那些“衰败的日子”已经来到、不断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耄耋(mào dié)之人。他们害怕高处,不敢出行;头发如满树的杏花一样的银白,行走好似负重前行的蚱蜢。吕振中译本将后面的经文译为“壮阳药(原文似可译∶续随子)也无效”。刺山柑在台湾常被称为“续随子”,据称其果实可以入药壮阳,但正如和合本翻译的,“人所愿的也都废掉”。这一切都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家”在原文是“房屋”。我们看到的反差是一方面在屋中的人安静地离世、进入到永恒的屋内,另一方面则是吊丧之人在屋外的街上嚎啕往来。
传道者用两对比喻来形容死亡所带来的悲凉景象。首先是“银链”与“金罐”:银链折断了,无法再被人使用;金罐破裂了,没有办法继续盛水——无论一个人有生之年的价值几何,最终都化为乌有。其次是“瓶子”和“水轮”:即使泉水依然汩汩流淌,但是陶罐损坏了;虽然井水还是清澈见底,可是辘轳破烂了——象征生命水的泉源还在,然而取水已是不能。
约伯记34:14-15说,“他若专心为己,将灵和气收归自己,凡有血气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归尘土。”传道书12:7体现了类似的观念,即人“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传道书3:20-21)。亚兰文的译本将“灵仍归于赐灵的神”引申解读为灵将上升面对神的审判。虽然这是在原文中没有的表述,但很好地说明了人为什么要趁着年幼、在衰败之前,“当记念造你的主”。然后,传道者最后一次在书卷中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即,除了记念造物主之外,其他一切都是虚空。
我们来一起思想三个问题,
第一,《我是客旅》(I’m a Pilgrim)是一首在丧礼时常被诵唱的诗歌。你如何看待基督信仰中的“出世”和“入世”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看“这世界非我家”时,依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每日的生活?
第二,在基督信仰之外,最有说服力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主张是什么?与传道者主张的差别在哪里?
第三,传道书不断重复的主题“虚空”接近尾声。在信仰旅途中,有什么你曾经认为有意义的事,因为更加认识主之后,看为虚空?
我们来一起祷告:主耶稣,你的肉身虽然也是出于尘土,但你一生以父的事为念,虽然经历死亡,却没有归于尘土。我们因此知道我们将来必会以肉身和灵魂的全人归回我们永远的家。我们求你让我们与你一样,凡事愿父的旨意成就,看其他万事皆为虚空。阿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