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一起来思想的经文是传道书4:1-3, 1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 2 因此,我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胜过那还活着的活人。 3 并且我以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
在传道书3:16,作者已经看见日光之下审判之处、公义之处的奸恶,现在他再转念来看,这种的不公充斥整个社会。因为腓尼基人的航海技术发达,促进了区域贸易,地中海沿岸地区对包括迦南地在内的古近东区域的农业产品需求日趋增加,逐渐形成的阶级保障了社会分工下的高效生产。“欺压他们的有势力”——国家机器被用来强制性地固化社会结构。在以色列民强迫撒母耳为他们立王的时候,先知就已经警告他们将受辖制和压迫(撒母耳记上8:10-17)。然而,比起系统性的不公正,更为悲惨的是作者重复两次的“无人安慰”。
作者虽然身为作王的,却没有因为高居王位而失去了对底层百姓苦难的悲悯,他体贴他们的疾苦甚至将自己代入到他们的处境——“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如果“那还活着的活人”未受欺压,也逊于“那早已死的死人”吗?或者说,那些欺压者本不需要安慰啊?作者在前文已经探讨了日光之下的虚空,如果一个人可以眼见如此的不平等,还能够自顾自地安居乐业,在作者看来,这人的终局与兽无异。第二,难道他不能以王权来改变这样的不公不义吗?但设置王权本身就是民心贪婪、效法列国的产物。以色列的长老对撒母耳说,“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撒母耳记上8:5)。如果人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旱地拔葱,任何自上而下的改革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而已。
传道书4:3表达了一个灵魂不灭的观念,将“那未曾生的”、“那早已死的死人”与“那还活着的活人”放在一个层面上比较,并指出生死之间的世界充满了罪恶,且向往生死之外的永恒之美好。之所以他说“那未曾生的……比这两等人更强”,是因为他期待不仅创造天地、更是创始成终的耶和华,最终翻转这个悲惨世界,恢复起初创造的“甚好”乃至“最好”。但这个改变,一定不是自上而下的、利用世间的势力完成的。因此推出的逻辑必然是:如果是自下而上的、未染世俗权力的改变,需要神自己入世——“那未曾生的”降世为人,给那些在受欺压中流泪的人带来安慰。
我们来一起思想三个问题,
第一,当撒母耳发出警告后,百姓竟不肯听撒母耳的话,说:“不然,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撒母耳记上8:19-20)你认为这些百姓坚持立王背后的心态是什么?
第二,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人类社会自上而下的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公正与平等。
第三,你是否见过受欺压的人,是怎样给他/她安慰的?或者你自己如何在受欺压中得到神通过信徒而来的安慰的?
我们来一起祷告:主耶稣,你不甘愿你的百姓在受欺压中无人安慰,就不仅降世为人,更是成为将残的灯火、压伤的芦苇,被藐视、被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我们求你让我们因得着你刑罚之后的平安、鞭伤之中的医治,可以成为受欺压之人的安慰。无论日光之下的恶事如何,让他们与我们共享那日光之上的温暖与盼望。阿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