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一起来思想的经文是传道书2:1-3,1 我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谁知,这也是虚空。 2 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论喜乐说:“有何功效呢?” 3 我心里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体舒畅,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
如果将“捕风”翻译为亚兰文和KJV等英译本理解的“灵里痛苦”,那么解决方案自然就是“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享乐主义”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由苏格拉底的学生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前435年-前356年)最早提出。他主张人生的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掌控逆境和顺境来使自身适应环境,从而获得快乐。以享乐著称的他是当时有名的美食家,与名妓保持长期关系,且自称为了不参与城邦政治而终生逍遥他邦。但传道者所尝试进行的享乐与之不同,有着试验意义,试验的结果是“谁知,这也是虚空”。
“嬉笑”在原文中有“嗤笑”、“讥笑”、“戏耍”的含义。在后文中,作者说“摆筵席,是为嬉笑。酒能使人快活,钱能叫万事应心”(传道书10:19)。第3节中的“用酒使我肉体舒畅”的原意是肉体被酒牵引,但同时他并未失去意识,因为“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若他是烂醉如泥,就无法以现“我以喜乐试试你”的目的了。但人在酒精刺激下而快活,就像“钱能叫万事应心”一样,他意识到自己的“嬉笑”中所不再遮掩的狂妄。
在新译本的1:17中——“我又专心究察智慧和知识,狂妄和愚昧”,我们看到两对概念,即“智慧和知识”、“狂妄和愚昧”,或者说是“智慧”对“狂妄”,“知识”对“愚昧”(见下表)。如果说“嬉笑”是在饮酒之后的结果,“喜乐”则是在清醒状态下的所实现的。作者在半醉半醒时,用智慧引导自己,省察发现嬉笑之狂妄;在完全清醒中“持住愚昧”,期待通过以知识来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的喜乐。但既然是“在天下一生”,就意味着“喜乐”是屈指可数的短暂,于是他问“有何功效呢?”
智慧 狂妄 嬉笑 半醉半醒
知识 愚昧 喜乐 完全清醒
我们来一起思想三个问题,
第一,你认为如果把人生的目标设定为获得快乐,本质的问题是什么?在当代的表现有什么例子?
第二,你认为在追求肉体感官的享受与“嬉笑”和“狂妄”的关系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追求使肉体舒畅会导致“嬉笑”和“狂妄”?
第三,你是否可以举例说明“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就是日光之下看为美好的事情,但以永恒的视角去看的时候,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来一起祷告:主耶稣,唯愿我们以认识你为至宝,甘愿丢弃万事,看作粪土。若任何在天下一生看似为美、可行的事,若成为我们得着基督的拦阻,求你让我们将之当作有损的。阿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