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姊妹,主内平安!今天我们读和略讲《士师记》19章11-21节。请认真听,因为这是上帝的圣言——
临近耶布斯的时候,日头快要落了,仆人对主人说:“我们不如进这耶布斯人的城里住宿。”主人回答说:“我们不可进不是以色列人住的外邦城,不如过到基比亚去”;又对仆人说:“我们可以到一个地方,或住在基比亚,或住在拉玛。”他们就往前走。将到便雅悯的基比亚,日头已经落了;他们进入基比亚要在那里住宿,就坐在城里的街上,因为无人接他们进家住宿。
晚上,有一个老年人从田间做工回来。他原是以法莲山地的人,住在基比亚;那地方的人却是便雅悯人。老年人举目看见客人坐在城里的街上,就问他说:“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他回答说:“我们从犹大的伯利恒来,要往以法莲山地那边去。我原是那里的人,到过犹大的伯利恒,现在我往耶和华的殿去,在这里无人接我进他的家。其实我有粮草可以喂驴,我与我的妾,并我的仆人,有饼有酒,并不缺少什么。”老年人说:“愿你平安!你所需用的我都给你,只是不可在街上过夜。”于是领他们到家里,喂上驴,他们就洗脚吃喝。(士19:11-21)
这一部分经文叙述得非常详尽。这特别让我们看见这一个利未人带着他的妾,应该是在天不早的时候才出发,结果到了耶路撒冷的时候,日头就快要落了。在中东,往往下午六点左右太阳一落,天就迅速地变黑了。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猛兽出来,所以仆人就对主人说进到耶布斯人的城里找地方住下来。主人回答说:“我们不可进不是以色列人住的外邦城,不如过到基比亚去。”这实在是一个反讽,因为他没有想到,以色列人住的城,如今反而变得杀机四伏,而这个耶布斯人住的耶路撒冷,未必就会成为陷阱。结果他又对仆人说:“我们可以到一个地方,或住在基比亚,或住在拉玛。”在这里,经文也是让人思考,因为基比亚后来成为扫罗的城,拉玛被称为撒母耳的城,耶路撒冷后来成为了大卫的城。这位利未人,拒绝了大卫,拒绝了撒母耳,然后就投奔扫罗,结果却遭到这么可怕的后果。当然,这是我们引申的一种联想,因为这位利未人当时并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所以他还是凭着他自己的经验,凭着他所认为的以色列的传统,来做他的选择。从我们旁观的角度也说,这是无可厚非的,尽管他们这么晚起身确实是不明智的。
结果他们就往前走,来到了便雅悯的基比亚,日头已经落了。他们进入基比亚的时候,要在那里住宿,结果没人接待他们。他们就在城门口一个小小的街道和广场,就坐在那边。这是非常尴尬和失礼的事,因为在古代没有旅店,所以接待是应该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整城便雅悯人,明明知道他来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开放家庭来接待。结果没想到,有一个老年人,他并不是便雅悯人,而是以法莲人。他原来是住在以法莲山地的,这么晚了还在田间做工。他看见了这一个客人坐在城里的街上,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这个利未人就回答:“我们从犹大的伯利恒来,要往以法莲山地那边去。我原是那里的人,到过犹大伯利恒,现在我往耶和华的殿去,在这里无人接我进他的家。其实我有粮草可以喂驴,我和我的妾并我的仆人,有饼有酒,并不缺少什么。”
在这里有一个难题,就是他突然提到要往“耶和华的殿”去干嘛?有的解经家就说,他准备要到示罗去——在特别的北边——因为他跟他的妾和好,就赶紧去献祭来向神感恩。我们在前边,《士师记》18章31节特别读到:“神的殿在示罗多少日子,但人为自己设立米家所雕刻的偶像,也在但多少日子。”那是比较消极地来叙述,就说示罗早就被人忘了。在这里,这个利未人并不是多么敬虔,怎么会突然想到要往耶和华的殿去呢?而且他前边明明说“我们是从犹大伯利恒来,要往以法莲山地那边去”,以法莲山地的方向跟耶和华殿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去参考《七十士译本》,就有了答案。《七十士译本》就明确地根据古老的版本,翻译成“我的家”。因为《七十士译本》参考的版本里边,那个“我的屋子”跟这里的“耶和华的殿”,(在原文的写法上)是非常接近的。所以我们接纳这个“到我的家去”,是更好的一个翻译。我们相信原文也应该是“到我的家去”。
在这里,就没有人接他进家。这个利未人就特别声明,其实我们不会给别人增添什么负担,因为带足了粮草,也有饼有酒,并不缺什么。这个老年人非常慷慨,说:“愿你平安!你所需要的我都给你,只是不可在街上过夜。”于是领他们到家里,喂上驴,他们就洗脚吃喝。这个老年人尽管是个寄居的,并不是便雅悯人,却有特别好的待客之道。弟兄姊妹,在古代,待客之道非常重要。透过这个来表明,整个以色列人他们的道德生活、社会生活之堕落,已经到了非常令人发指和完全违背神的心意的地步了。
今天我们来到新约,怎么看待接待呢?其实我们《新约圣经》也多次看到“接待神学”的重要。主耶稣也特别对门徒说:“你们无论进哪一座城、哪一个村,都要打听谁配接待你们,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去。”可见从主耶稣的话看到,接待是一种特权,实实在在接待仆人就是接待了主。因此主也说,如果有人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的话,你们离开那一家、那一城的时候,就要把脚上的灰尘跺下去。可见不接待在主的眼中也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因为主耶稣明确地说:“接待你们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因此,“因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因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主耶稣甚至说:“凡因我的名接待一个这样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在《马太福音》25章,主也特别地提醒说:“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接待我。”结果那些义人说:“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就接待你,赤身露体就给你衣服穿呢?”他就特别来提醒说,接待人群中的一个小的,就等于接待了主。可见接待之道、待客之道是何等的重要!
而对于保罗,他也是多次来提到接待的重要。因为他早年的时候,到耶路撒冷是巴拿巴接待了他,使他有了机会能够跟使徒们认识和结交,这一个接待他始终还记得。所以他自己也特别提醒,一定要多多接待。他自己在罗马的时候,住在所租的房子里,住了整整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都接待。同时他也特别提醒,要以合乎圣徒的身份去接待。他在《罗马书》也说:“那接待我,也接待全教会的该犹问你们安。”用接待作为重要的服侍来表扬该犹。然后也提醒歌罗西教会要接待马可;同时也提醒说,做监督的要乐意接待客旅。然后在《提摩太前书》5章也说:“又有行善的名声,就如养育儿女,接待远人,洗圣徒的脚,救济遭难的人,竭力行各样善事。”在《提多书》1章8节也说:“乐意接待远人,好善、庄重、公平、圣洁、自持,”你看看,整个保罗书信好多处提到要有接待。在《希伯来书》13章2节,我们看这一位作者被圣灵默示也提醒:“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而《彼得前书》4章9节也说:“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
所以我们就看见,这样的待客待人之道,是上帝所特别吩咐,历世历代的圣徒都应该来做的。而且我们在接待的时候,也会特别得到上帝的眷顾和赏赐。今天也特别鼓励弟兄姊妹,开放我们的家去多多接待人,也同时走出我们的舒适区,到别的圣徒的家里去,多多交流和彼此代祷。因为,“我信圣徒相通”!愿神赐福恩待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