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姊妹,主内平安!今天我们读和略讲《士师记》19章1-10节。请认真听,因为这是上帝的圣言——
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有住以法莲山地那边的一个利未人,娶了一个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妾行淫离开丈夫,回犹大的伯利恒,到了父家,在那里住了四个月。她丈夫起来,带着一个仆人、两匹驴去见她,用好话劝她回来。女子就引丈夫进入父家。她父见了那人,便欢欢喜喜地迎接。那人的岳父,就是女子的父亲,将那人留下住了三天。于是二人一同吃喝、住宿。到第四天,利未人清早起来要走,女子的父亲对女婿说:“请你吃点饭,加添心力,然后可以行路。”于是二人坐下一同吃喝。女子的父亲对那人说:“请你再住一夜,畅快你的心。”那人起来要走,他岳父强留他,他又住了一宿。到第五天,他清早起来要走,女子的父亲说:“请你吃点饭,加添心力,等到日头偏西再走。”于是二人一同吃饭。那人同他的妾和仆人起来要走,他岳父,就是女子的父亲,对他说:“看哪,日头偏西了,请你再住一夜;天快晚了,可以在这里住宿,畅快你的心。明天早早起行回家去。”
那人不愿再住一夜,就备上那两匹驴,带着妾起身走了,来到耶布斯的对面(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士19:1-10)
前面两章,讲完了以色列人在宗教上的堕落;接下来这两章就在讲以色列人在社会跟道德方面的堕落。我们看到他们这样一种每况愈下的凄惨景况,是因为缺少一位敬虔、忠诚的王。他们因为没有对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尊重,也没有对上帝律法真正的尊重,就个人行自己以为对的事,也就是“没有王,任意而行”了。
这样一种世俗化的生活,你很难说它没有宗教,但是宗教已经被他们跟世俗混合了。他们把自己的心意掺杂进了神的旨意之中,以至于他们过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宗教越来越只是成为点缀而已。别忘了,这是上帝立约的约民,他们的一举一动,竟然跟所多玛、蛾摩拉差不多了。所以我们也看见,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可怕的像所多玛、蛾摩拉那样的待客之道——当然,这“待客之道”是一种残暴的恶行——结果就引发了各支派之间的内战。所以,这特别的一幕悲剧,就表明了以色列人不能遵守圣约,是因为缺少了一位守约的王。
在这里,我们看到,犯罪的是便雅悯支派,更特别在于,事发地是扫罗的故乡——基比亚,言行就跟所多玛一般的基比亚。利未人将妾的尸体切成十二块,号召以色列各支派起来报仇,这样的记述也跟便雅悯人扫罗的做法差不多,因为后面在《撒母耳记上》11章6-8节,我们也看到他怎么样来做类似的举动。
这样的一种记述,显然就是要来特别提醒说,上帝拣选了犹大支派,来对付几乎被视作迦南人的便雅悯支派。所以我们从19章开始,看到基比亚人的暴行,然后也看到对基比亚人暴行的报复,以及怎么样去收场,总的是一出极大悲剧。所以,这一连串的暴行,让我们看见了人性的幽暗,也让我们看见了神的约民不能只是打着神的律法和宗教的幌子,而不愿真正在实际生活中与神同行。这样的话,就会更加令神愤怒,并受到更严厉的审判。
我们在这里读的19章1到10节,一上来其实就在提醒我们,是“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结果个人任意而行而发生的这样的悲剧。这悲剧是因为有住在以法莲山地的一个利未人,娶了一个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这就可见,这一个利未人也违背了一夫一妻制,也已经开始纳妾。妾是因为人的心硬,在当时被当成是可以认可的伴侣,但她律法所规定的权利,显然要比妻子少,也常常是被当成仆人来看待。这个妾背着她的丈夫来行淫,按照律法,应该是要受到惩罚的。至少在《申命记》22章22节就提到,这样的情况,这位通奸者要被石头砸死。但是当时的人个人行自己眼中看为对的事,也没有人关心这事。因此,这一个妾行淫之后,就离开了丈夫,回到了犹大的伯利恒,到了父家,在那里住了四个月。于是她丈夫就带着一个仆人、带着两匹驴去见她,用好话劝她回来。
接下去我们就看见这一个女子的父亲,就一再地款待他的女婿。为什么经文不厌其烦地、详细地在讲他这么热情地款待呢?我想它的叙事就是要对比下文基比亚人对利未人和他妾的这样的暴行。在中东,待客之道就应该是特别注重怎么样款待客人,怎么样挽留客人。这一位犹大人的情况,是合乎这样的一种规定的。但是基比亚人,也就是便雅悯人,他们却那么可耻,就已经跟所多玛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圣经》用这样的对比,就是来指责以色列人已经违背了全方面的、神所颁布的律法。所以在这里就特别细述款待客人的礼仪,讲这位岳父怎么细心和周到。由于岳父的一再挽留,利未人在岳父家里住了五天。这种热情的款待,与接下来发生的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到了第五天,这一个利未人受了热情款待之后,就觉得已经待的时间太长了,就决定还是要走吧。他们就备上两匹驴,带着妾起身,因为他还有仆人,来到耶布斯的对面,而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那个时候的耶路撒冷还在耶布斯人的手里,所以被称为“外邦人的城”。而基比亚位于耶路撒冷北边十二里处,那基比亚当时住的是便雅悯人,被称为一个以色列自己支派的城。
但是很遗憾,这个利未人生发了错误的判断。他觉得过夜到基比亚,应该比在耶路撒冷更加安全。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的判断,带来了悲惨的结局。所以我们看到,在当时这样一种可怕的风气之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当然,更可以看见《圣经》对以色列选民的这种社会和道德状况的强烈的鞭挞。
弟兄姊妹,让我们也特别来反省:在我们的社会和道德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真敬畏我们的主?有没有尊重神的话?有没有随从外邦的恶俗?忽略了我们怎么样来向神敞开,怎么样来真正有热情的待客之道?愿神赐福恩待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