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来一起思想的经文是启示录16:15-16,15 (看哪!我来像贼一样。那警醒、看守衣服、免得赤身而行,叫人见他羞耻的有福了!) 16 那三个鬼魔便叫众王聚集在一处,希伯来话叫作哈米吉多顿。
以赛亚55:6说,“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忽然间插入的16:15就是这个意思:不要等到太迟了再悔改,在我们与永恒之间所存在的不是未知的将来,而是可以把握的现在。当时的读者中有人认为末日尚远,因此不再警醒,而是褪衣安睡,直到收到作者在众教会中传阅的启示录。当他们听到此处的时候,作者知道如果还没有打动他们,多半是他们的心已然刚硬;因此主耶稣以第一人称出现,给依然在沉睡中慢慢滑向、旋即坠入万劫不复之深渊中的读者们唤醒。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即世界的边界”。我们对启示录难以理解不仅是因为二千年的历史跨度、文化差异,更是因为人类本身的语言难以有效描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灾难。但既然是神启示,一定在祂之前的话语中埋下了伏笔,隐藏了凡相信“祂口中所出的一切话”的读者去发现开启末日之谜的钥匙。比如,末日之战所在的“哈米吉多顿”取自希伯来文,原文中的“哈尔”是山的意思,“米吉多”是以色列北部的一块平原,曾经在士师记中记载了一场以色列民对迦南诸王的绝对性胜利——“君王都来争战。那时迦南诸王在米吉多水旁的他纳争战,却未得掳掠银钱”(士师记5:19)。
然而,“米吉多”是一个指向,真正的末日之战不是在现在的以色列北部的平原,而是被称为“米吉多”的某处高山。在以赛亚书14:13-14描述了撒旦的骄傲: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那里的“聚会的山”在希伯来文的读音就是“哈米吉多顿”。换言之,末日之战是三个鬼魔针对耶和华、召聚人间众王的最后一搏——不是一场遍地硝烟的战争,而是要力攀那个“六百六十六”的人间极致的高峰,实现“你们便如神”的妄想。谁知以赛亚书14:15已经预言了牠的终局:“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
我们来一起思想三个问题,
第一,请就今天的经文和灵修内容分享你在圣灵里的感动和看见。
第二,启示录的难解很大程度上反应了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的边界,即世界的边界”。有那一卷圣经是你曾经难解的,随着生命的成长、经文的熟悉,再次阅读时感受到了“我就吃了,口中觉得其甜如蜜”?
第三,“哈米吉多顿”象征着人类力攀“六百六十六”的高峰、实现“你们便如神”的妄想。今天你认为我们世界中那些方面体现了对神敬畏的缺失,靠人力克服万难?
我们来一起祷告:主耶稣,我们知道那“哈米吉多顿”不是在外面的,是在人心中的。唯求你让我们时时警醒心中的骄傲,不是努力攀登寒冷的巅峰,而是甘愿与你同行,在死荫幽谷中得着最深的安慰,也传递安慰与人;感受最亲密的温暖,也成为他人的温暖。阿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