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一起来思想的经文是以斯帖记2:5-9,5 书珊城有一个犹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 6 从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将犹大王耶哥尼雅和百姓从耶路撒冷掳去,末底改也在其内。 7 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后名以斯帖),因为她没有父母。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为自己的女儿。 8 王的谕旨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交付希该。 9 希该喜悦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当得的份,又派所当得的七个宫女服事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
希伯来文直译末底改的出身是“末底改,书珊城的一个犹太人,是睚珥的儿子,示每的儿子、基士的儿子,一个便雅悯人…… ”。这句经文内容极其丰富。首先,在公元前586年被掳之前,犹大和便雅悯是两个支派,被掳之后,便雅悯人在外邦人眼中统一视为“犹太人”。其次,“末底改”一词在波斯文源自当地主神“马尔杜克”,但在希伯来文的意思是“压碎之苦”。从名字上末底改看似是被寄居之地同化的犹太人,其实是在承受“压碎之苦”的便雅悯人。第三,末底改与始皇帝扫罗有血缘关系,因为“有一个便雅悯人,名叫基士……是个大能的勇士。他有一个儿子,名叫扫罗……”(撒母耳记上9:1,2),后文中亚甲人哈曼对犹太人的仇恨,其实是扫罗与亚玛力人的王亚甲之间恩怨的延续。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希伯来文的“儿子”可以表示“后裔”,因此读者不必纠结具体年代。
在一个犹太人的社群里,“哈大沙”这个喻为“香桃木”的名字毫无问题,但一旦进入到波斯皇宫之中,自然会暴露出末底改所不愿人知的族群身份。因此,末底改作为养父将“香桃木”以米甸文链接,改为波斯文中的“星星”,同时又是波斯文化中的天穹女神“伊斯塔”。但对于犹太读者,四个希伯来文字母组成的单词【אסתר】则意味深长:即可以是“我被逐离”,又可以是“我被隐藏”。一方面,末底改预见到强势无比的波斯帝国将会让犹太人承受“压碎之苦”,因此将养女隐藏在皇宫之内;另一方面,犹太百姓被逐离应许之地,既然是出于神自己,祂只不过是暂时将百姓隐藏在异国他乡。
以斯帖记中的太监希该好比但以理书中的太监长,甚至两处的措辞都相似:那里是“神使但以理在太监长眼前蒙恩惠,受怜悯”,这里是“希该喜悦以斯帖,就恩待她”,最大的不同就是以斯帖记中神将自己隐藏得是如此之彻底。但我们知道以斯帖“蒙恩惠,受怜悯”也是出自于神。同样地,但以理书中的四位少年首先是内里对神心存敬畏,其后巴比伦的各样学识就如虎添翼;以斯帖记中哈大沙对神的绝对顺服被隐含在“以斯帖也送入王宫”——这一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陈述中(参见创世记22:6)。因此,长达一年的波斯香品薰陶,只是让香桃木的花如期美丽绽放,在夜空中如星绚烂夺目。
我们来一起思想三个问题,
第一,请就今天的经文和灵修内容分享你在圣灵里的感动和看见。
第二,你是否感受到来自世俗文化的巨大压力?请举例说明你是如何面对的?
第三,以外邦人的视角看待巴比伦的但以理和波斯的以斯帖,有什么是让这两位犹太人在浸染外邦文化之前,在各族少年男女中脱颖而出的?对与你自己或抚养子女有何启示?
我们来一起祷告:耶和华啊,我们晓得是你让但以理和以斯帖在他们寄居的外邦文化中蒙恩惠,受怜悯,但我们也知道是出于他们对你的绝对敬畏和无条件顺服。我们求你让我们在养育子女之时,不是看重巴比伦的学识和波斯的香品,也不在意他们是否成为但以理或以斯帖,唯愿他们成为敬畏你、顺服你的儿女就足够了。阿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