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来一起思想的经文是彼得后书2:8-10a,8 因为那义人住在他们中间,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 9 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脱离试探,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 10a 那些随肉身纵污秽的情欲、轻慢主治之人的,更是如此。
罗得住在所多玛是他自己起初凭眼见选择的结果。当他“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就与亚伯拉罕彼此分离,往东迁移(创世记13:10-11)。但既然这个决定是基于看得见的平原之滋润、感受得到的生活之舒适,那迁移到欲望之都的所多玛又有何不可呢?——“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创世记13:12)。第8节直译为“住在他们中间,因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那义人日日伤痛他公义的心”。动词“伤痛”的主语是“那义人”。一方面说明他自己为他起初的选择付上了代价,另一方面他深陷煎熬之中、无法自拔,但依然在神的眼中是“义人”,唯需要等候外在力量的救赎。
读者们应该可以开始明白作者的意图:对于他们当中那些曾经像罗得一样“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的,他们应该已经为自己的选择承受了心灵上的痛苦,神一定会像搭救罗得一样搭救他们脱离试探。但在创世记的叙事中,“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是亚伯拉罕一而再再而三代求的结果。因此,读者群体就分成了三类人:切切代求的“亚伯拉罕”们,在试探中备受煎熬的“罗得”们,以及享受罪中之乐的假教师和他们的忠实拥趸。
彼得描述他们为“随肉身纵污秽的情欲、轻慢主治之人的”,与犹大书中的用词相似,“这些做梦的人也像他们污秽身体,轻慢主治的,毁谤在尊位的”(犹大书8)。但不同之处在于彼得对他们的终局更为坚决:比起被“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的“不义的人”,那些故意作恶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彼得的描述更为形象——直译为“在污秽的情欲之中,跟随那肉体之后”。就好像是箴言书7:21-22所描绘的画面:“淫妇用许多巧言诱他随从,用谄媚的嘴逼他同行。少年人立刻跟随她,好象牛往宰杀之地……”。
我们来一起思想三个问题,
第一,罗得根据眼睛所见的更为宜居的地貌而“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在今天的生活中可能的类似表现是什么?
第二,在你蒙恩得救的过程中,是否有为你代求的“亚伯拉罕”?他/她是怎样的人?
第三,除了肉身的情欲之外,还有什么是引诱人紧随其后的欲望?尤其是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其实是深藏不露的个人欲望?
我们来一起祷告:在父神的右手边替我们代求的主耶稣,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将亡城,看见听见当中渐渐增多的不法之事,我们求你让我们可以心中天天伤痛,也让那些沉沦的灵魂在苏醒之时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更求你让我们可以如同亚伯拉罕那样在你面前放胆代求——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假若在那里见有十个义人呢?求你怜悯,因为我们的神以怜悯为怀。阿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