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来一起思想的经文是彼得前书5:12-14,12 我略略地写了这信,托我所看为忠心的兄弟西拉转交你们,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 13 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我儿子马可也问你们安。 14 你们要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愿平安归与你们凡在基督里的人。
在信尾,彼得回顾了写信的用意“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紧扣信首的“论到这救恩,那预先说你们要得恩典的众先知早已详细地寻求考察”(彼得前书1:10)。或许因为在艰难中读者们信心的疑惑,又因为保罗的二次被囚,他差遣了西拉成为送信人。
在圣经中的“西拉”只有一位,就是根据使徒行传在腓立比曾与保罗一起坐监的亲密同工。但这位西拉其实原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首先为彼得所熟识的。在耶路撒冷第一次会议中,“使徒和长老并全教会定意从他们中间拣选人,差他们和保罗、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使徒行传15:22),所拣选的二人之一就是西拉。他们被使徒们托付带信给刚刚建立外邦教会,信中说“这二人是为我主耶稣基督的名不顾性命的。”(使徒行传15:26)。随后的30年中,西拉与保罗在各地建立教会。年纪不轻的他作为彼得“看为忠心的兄弟”,再一次临危受命从罗马长途跋涉,带信给在小亚细亚承受逼迫的外邦信徒,让当时的读者和今天的我们看到什么“是为我主耶稣基督的名不顾性命的”。
信尾突然的 “巴比伦”,不会是地理概念上的,因为1世纪的时候那里没有教会。在新约的启示录中,巴比伦被用来代指罗马城,这与彼得晚年在罗马的历史记载不谋而合。若是属灵意义上的,则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巴比伦是罪恶、淫乱之都,罗马也是如此,在那里的教会若是要过圣洁生活,就必会受到逼迫。以此,彼得鼓励在小亚细亚的信徒们——他们并不孤单。第二,根据西西里的戴阿多若在主前1世纪的记载,“时间已完全改变了巴比伦皇宫与其他建筑物的外貌,它们已成一团废墟;现在只有一小块地方有人住,城内大部分土地已沦为禾田。”彼得告诉读者们,不要看罗马现在多辉煌,将来会像巴比伦一样荒凉。
在彼得身边一定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人像读者们问安,都被他“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一笔带过,为什么单单将“我儿子马可”提出来?或许那个时候即将离世的彼得已经通过马可的手,完成了第一部福音书《马可福音》,书中记载“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的少年人在耶稣被捉拿的时候,“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马可福音14:51-52),这一位曾经的少年想必已经为众教会所熟知。30年后的他在逼迫漩涡的中心,与曾经三次否认主的彼得,在经历恩典后,作为属灵上的父子一同发出劝勉:“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
那些听完送信人西拉朗读彼得书信的读者们或许已经热泪盈眶了,此时彼此的亲嘴问安,一定是在彼此拥抱中的真实感受到爱。信首的问候是“愿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给你们”,既然他们已经在爱中站立在这恩上,所剩的就是“愿平安归与你们凡在基督里的人”。“彼得”是书信的第一个词,“基督”是最后一个,已得享平安的他深知在二者中相联的是恩典。
我们来一起思想三个问题,
第一,保罗和巴拿巴曾经因为马可而起了争论,前者拣选了西拉、后者带着马可分道扬镳,在彼得前书的结尾显示二人重新聚集在彼得的身旁。西拉、马可在纷争中和随后相聚一起服侍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彼得可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你是否又过类似经历?
第二,你是否去过像巴比伦这样曾经繁荣却荒凉的历史遗迹,在当中的感受是什么?
第三,在彼得前书中给你最有感触的一节经文是什么?为什么?
我们来一起祷告:在加利利海边呼召西门的主,你曾在那里以爱坚固他,让他喂养你的羊——成为得人的渔夫。我们深知那呼召是你的恩典,那坚固是你的恩典,他能回转后劝勉弟兄更是你的恩典。我们求你也让我们如同他所劝勉的:在这真恩上站立得住,直到在基督里得享永恒的平安。阿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