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来一起思想的问题是彼得前书3:15b-17,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16 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 17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
当信徒在逆境中不怕人的威吓、也不惊慌,“心里尊主基督为圣”的时候,会引发他人的疑问:“你们为什么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还真诚地在祷告中祝福那些恶意对待你们的人?”彼得嘱咐信徒为着这随时而来的发问,也随时预备回答“心中盼望的缘由”:“神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彼得前书1:3)。“回答”可以是法庭用语,但也用在一般情形中的自我申辩。彼得不希望看到读者们咄咄逼人的回答,而是心存对人的温柔、对神的敬畏。
当读者们“热心行善”、“为义受苦”时,便在被人诋毁的时候,可以“存着无亏的良心”。“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中的“诬赖”一词也被译为“凌辱”,用在耶稣“要爱你们的仇敌”的教导中,说“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路加福音6:28)。耶稣随后所说的“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路加福音6:29),在保罗看来,就是“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罗马书12:20-21a)。那些仇敌就会感到有如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也是彼得所说的“自觉羞愧”。
新译本将第17节翻译为“如果神的旨意是要你们受苦,那么为行善受苦,总比为行恶受苦好。”主耶稣曾对彼得等人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约翰福音16:33),那里是一个陈述句,是作者约翰在年迈之时的回首,知道这也是他们众人所经历的事实。但对于将要发生的事,彼得用一个条件句来提示读者们的受苦或许是神的旨意。如果是神的意思,连祂的爱子都不能在客西马尼园中三次祷告来改变,何况是祂的信徒呢?既是如此,“为行善受苦”好过“为行恶受苦”,因为“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彼得前书2:20)。这样,那些曾毁谤、凌辱信徒的仇敌们,听了他们存着无亏的良心,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心中盼望的缘由,或许会不再如迷路的羊,与他们一起归到灵魂的牧人监督了。
我们来一起思想三个问题,
第一,在福音书中的彼得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彼得前书中这里的经文所表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是什么改变了他?
第二,“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的背后原则是给对方以恩典来“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你初听到这个教导是什么反应?你认为什么人才可以真正做到这一点?
第三,“为行善受苦”的深层次动力是将施加苦难的那一方视为福音的对象。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我们来一起祷告:主耶稣,我们知道凭借己力毫无可能做到爱我们的仇敌,我们想到的是如何伸张正义,祈求的是祢为受屈的伸冤。但祢要我们慈悲,像我们的父慈悲一样,因为祂恩待那忘恩的,也怜悯那作恶的——就是那曾经的我们自己。求祢因此让我们有祢那样怜悯的心肠:咒诅我们的,为他祝福;凌辱我们的,为他祷告——我们便是没有为恶所胜,反以善胜恶了。阿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