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来一起思想的经文是彼得前书2:9-10,9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10 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
彼得用读者们的身份来鼓励他们面对当下的挑战与艰难。各个译文根据上下文补充了原文中没有的动词“是”,后面的四个身份乃是成就了旧约的预言与应许。第一个出自以赛亚书43:20,神在旷野中开道路、在沙漠上开江河,为的是“使旷野有水,使沙漠有河,好赐给我的百姓、我的选民喝”(“选民”在原文中就是“拣选的族类”)。尝过主恩的滋味的读者们已然从活石那里欢然取水。
“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取自神与百姓立约的西奈旷野。神在约中的条件“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已经被耶稣成就和满足,一切属基督的人便“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埃及记19:6)。在出埃及记前面的经文中,也出现了“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出埃及记19:5),但彼得为要带出后面的意思,就使用了以赛亚书43:21中的“这百姓是我为自己所造的,好述说我的美德”中“百姓是……为自己所造的”,即“属神的子民”(“神”一字在原文中无,是根据意思补充的)。但旧约的百姓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属我的子民”,因为在玛拉基书3:17,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我所定的日子,他们必属我,特特归我。我必怜恤他们,如同人怜恤、服待自己的儿子”。“属神的子民”是指着未来的一个群体说的。
彼得说那旧约中从出埃及记、到以赛亚书,再到玛拉基书的预言都成就在读者们的身上了,这一成就的目的是“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比起以赛亚书43:21的“好述说我的美德”,彼得增加了“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来形容这位神。如果是脱离黑暗、得以看见受造世界的人会为之惊叹,那真实经历走出属灵黑暗、进入光明国度的信徒又怎能不会赞叹永恒之光的奇妙呢?关于“美德”,彼得后书说不仅是神所拥有的品质——“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彼得后书1:3),也是信徒在获得信心之后所首先要有的品质——“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彼得后书1:5,“德行”在原文就是“美德”)。
彼得前书2:10的经文取自何西阿书2:23,那里说“我必将他种在这地,素不蒙怜悯的,我必怜悯,本非我民的,我必对他说:你是我的民,他必说:你是我的神。”但彼得和几年前的罗马书的作者保罗一样,将何西阿书中“我必怜悯”和“你是我的民”的先后顺序颠倒了。这个顺序颠倒与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要带出的意思是一致的。先知何西阿与歌篾一共生了三个孩子,代指的是背约的北国以色列。长子在1:4的名字是叫做“耶斯列”,谐音就是“以色列”,有两层意思:第一“神必分散”,第二,“神将播种”。二女儿在1:6,名字是“罗路哈玛”。“罗”就是否定词“不”,“路哈玛”是“怜悯”的意思,因此名字就是“不蒙怜悯”。三儿子在1:9,叫“罗阿米”。“罗”依然是否定词“不”,“阿米”就是“我的民”,意思就是“非我民”。从旧约的何西阿书到新约的罗马书、彼得前书则是:
神所分散在各地的以色列民成为了所播种的种子,彼得的读者们由“不蒙怜悯”的“非我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蒙了怜恤”,成为了新以色列民。
我们来一起思想三个问题:
第一,彼得以“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来提醒读者们的内在身份,来加强他们外在行为的信心。有什么方式可以帮助人加强“基督徒”——“跟随耶稣的门徒”这一身份意识的?
第二,彼得说读者们的身份是“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是否有过现实生活中“出黑暗”、“入光明”(如清晨醒来第一眼看见风景的激荡)而情不自禁地赞叹的经历。信心的眼睛被打开时与这样的经历相同或相异是什么?
第三,“神的子民”最大的特质是“蒙了怜恤”。一个内心深感“蒙了怜恤”,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什么呢?
我们来一起祷告:领以色列民出埃及的神,你是那召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的主。我们今天成为你的百姓,单单是因为蒙了你的怜悯。我们求你让我们有你那样的怜悯,以你的永恒之爱,在万民中宣扬你的美德,因为我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于你的子民。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祈求,阿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