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来一起思想的经文是彼得前书1:3,3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
书信正文一开始就是来自彼得代表罗马教会——逼迫漩涡中心——对神的赞美:“神——即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是应当称颂的”(直译)。在诗篇的各卷末(41:13,72:18,89:52,106:48)都是以“神是应当称颂的”来结束。但彼得要强调这一位神乃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无论是罗马教会还是小亚细亚的教会,遭受逼迫正是因为他们持守这个信念,将基督教与当时受罗马帝国保护的犹太教区分开。换句话说,彼得用这个颂赞开始他的书信,就已经表明了他的立场。
父神“自己的大怜悯”需要与“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一起来解读,因为后者强调的是进入到有活泼盼望的状态。也就是若非神的怜悯,书信的读者们生活在一种死亡的绝望之中,而且这种绝望是人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挣脱的。人死亡的绝望在亚当、夏娃违背神所吩咐的“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世记2:17)时,就已经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每一个进入这世界的生命了。改变这种绝望状态唯一的出路是神丰盛的怜悯,同样的表述也出现在哥林多后书1:3,“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那这位怜悯慈悲的父神如何给我们绝望中的安慰呢?
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都记载了多次“死里复活”,但耶稣基督的死里复活具有使人重生的意义,原因之一是“我们”与他的死亡之间的关系。彼得在圣灵降临后第一次讲道中就挑明了这个关系:“以色列全家当确实地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使徒行传2:36)。若非听者自觉与耶稣的死无关,也就不会因“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和随后的认罪、悔改、受洗。
与犹太宗教势力平行的是外邦世俗权力。外邦太监读的以赛亚书中说“他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他”(使徒行传8:33),彼拉多只不过是不按公义审判他之人的世俗权力之代表而已。自知没有公义的人,都在那次审判中有份——太监随后信主、受洗。书信的读者“我们”即包括犹太人、也有外邦人。作者彼得深知神“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意味着什么——饶恕。
我们来一起思想三个问题,
第一,如果说祷告包括ACTS——赞美(Adoration)、认罪(Confession)、感谢(Thanksgiving)和祈求(Supplication),你认为其中最容易的是什么,最难的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庄子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比人死更为悲哀的是心死。如果说信徒有“活泼的盼望”,那么与之相对的“心死”之表现是什么?
第三,分享一次你感到被饶恕的经历和之后的感受。
我们来一起祷告: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你怜悯我们——没有公义却自以为义、高声喊着“钉他十字架”的人。在你打开坟墓、让主耶稣从死里复活之时,也打开了我们的心门——那清晨的日光便照射进来,给我们温暖,也给了我们活泼的盼望。我们要因此加入那重生之民的行列,在光中高声赞美——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暂无评论